无人自动驾驶_无人驾驶之家

主页
分享无人驾驶自动驾驶信息

无人驾驶车吃到首张罚单!司机不存在,该扣谁的驾照分?

来源: 五方天雅汽车服务 更新时间:2021-10-30 10:22:25点击:

路上有车违章、出了事故,交警叔叔就会开罚单,谁开的车,就扣谁的分。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,如果是无人驾驶汽车闯了祸,罚单该给谁呢?

这种离奇的事情,最近还真发生了,10月中旬,在北京有一台美团的无人配送车,在辅道行驶时,撞击了准备从村口出发进入主干道的私家车,造成两台车辆受损,所幸没有出现任何人员伤亡。交警过来勘察现场之后,最终判定美团无人配送车全责。交警给出的理由是,无人配送车属于“微型客车”,但它没有在机动车道行驶,这是过错行为,所以要为事故负全部责任”,这是公开报道中出现的中国首例无人驾驶罚单。




非常有意思的是,交警在事故认定书中,还为这台无人配送车找到了负责人,根据私家车主的描述,责任人是配送车的测试员,他乘坐另一台汽车跟随于无人配送车后面观察,然后以驾驶员身份承担了责任。

测试员可以等同于驾驶员吗?交警处罚测试员的依据,应该是2017年发布的《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》和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》。这些规定要求,无论是自动驾驶车辆,还是无人驾驶车辆,在测试期间都必须有人实时监管,可以通过接管方向盘或者远程操纵的方式,立即介入紧急情况,如果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,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法律法规,对测试驾驶人进行处理。除了北京之外,其它各大允许自动驾驶测试的城市,规定也是相同的,出了事就认准测试员就对了。



这种规定也基本上是沿用了国外的理念,2018年3月,Uber无人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发生事故,撞死了一名横过马路的行人,经过警方和技术人员的勘测,事发时车辆的确处于自动驾驶状态,但Uber无需承担刑事责任,而车上的测试员,在行驶中分心观看电视节目,没有及时介入车辆操控,直到撞击发生1秒后才踩刹车,所以面临过失杀人的指控。



大家都知道,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,还存在着许多问题,面临一些特殊路段或者紧急情况时,几乎与智障无异,也就是说,测试员永远无法预知车辆下一秒会做出什么操作,但是他们又需要为车辆的行为承担责任,这意味着测试员必须时刻集中精力观察。美国媒体就采访了Uber的测试员,他们都把工作描述为:“两手悬空虚握在方向盘上,脚也悬在踏板上,持续8个小时才能换班。”

要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动作,并且什么事都不干,还想集中注意力,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的,几乎不可能做到。美国杜克大学针对自动驾驶测试进行了模拟,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,受试者平均在进行这种枯燥工作21分钟后,就会注意力下降,无法集中在监控车辆上。多名Uber测试员也承认自己在测试过程中开小差,甚至有人睡大觉或者玩游戏。



最搞笑的是,即使测试员完全尽职尽责,那他也会面临着选择困难症。自动驾驶技术的路试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人工介入次数,如果人工介入过于频繁,将来数据被提交到了交管部门那里,很可能被认为技术不成熟而遭到禁用,这就意味着公司前功尽弃。而工程师们也需要收集紧急情况时的数据,检验系统的表现,来修正算法逻辑。这就使得测试员面临着减少介入次数的KPI压力,非常不好把握干预时机。



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也发现了,这整个事情就是矛盾的化身。因为自动驾驶不靠谱,所以要路试;因为路试有危险,所以需要测试员监控;测试员介入少了,车子要出大事;测试员介入多了,又导致技术无法进步。



除开测试员的问题,网友们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,无人配送车被认定为微型客车是否合适?微型客车是机动车中的分类,而出事的美团无人配送车,相比起我们日常开的车其实尺寸要小很多,只有两米长、一米宽,而且设计时速仅为45Km/h,一看就不是按机动车标准来设计的,而其它互联网企业的无人配送车、运输车,基本上也就这大小这个尺寸,企业也是将其称为非机动车。最关键的是,国标对于客车或者货车认定,都包含“有座位”这一项,无人配送车就只有两个货箱,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。

相比起自动驾驶汽车,无人配送车的应用速度显然是更快的,因为它不涉及到乘客的人身安全。很多工厂已经开始使用无人车进行零件的输送,也有多个企业,在封闭的园区内推出了无人配送服务,很多酒店也把无人车当做服务员使用。对于企业而言,运输是一项低技术含量的工作,大量采用无人车来替代人工,可以压缩成本,所以需求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加急迫。



但是在无人配送车即将大规模应用的今天,我们在法理上,依然缺乏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,这就意味着,将来有无人配送车出现交通事故,很难给出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公平判罚。

退一步说,如果这些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车,真的通过了测试,然后在没有测试员陪同的状态合法上路,那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。如果无人车恶意肇事制造了伤亡,这个刑事责任该由谁来负呢?是无人车的制造商吗?企业不可能坐牢,只能赔钱,难免会引起“企业杀人不用偿命”的指责。那让编写程序的工程师承担刑责呢?写程序搞了个bug,就得牢底坐穿,好像也不怎么合适……



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技术的进步,必须伴随着法规的进步细节我们可以慢慢修正,但绝对不能是一片空白。
以上内容均来自“汽车迷Pro”,全文无商业用途,仅供参考,侵权删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无商业用途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