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人民政协网
更新时间:2022-11-29 15:54:29点击:
经常有同行问我,如何看待自动驾驶的商用前景?我坦诚己见:技术进步层面会很快日趋成熟,政策法规层面会适时跟进出台,难点在于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。社会公众难以接受自动驾驶也会发生车祸、也会出现伤亡、不能做到绝对安全。难以形成容许自动驾驶存在一定水平的事故率、伤亡率的社会公众整体心态,就像社会对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6万多人已没了感觉,却对12年来突然发生一起民航客机坠毁事故十分震撼、难以接受。
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,一辆“主驾无人、副驾驶配备安全员”的无人驾驶车在行驶中(11月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
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科技诞生,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、愿意尝试它们。追新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冒险,尤其是一些关乎人类发展的伟大事业,如触摸天空、探索宇宙,少不了冒着必死决心的先行者们。因此,我们恐怕不能苛求自动驾驶绝对安全,恐怕要放弃绝对安全的执念,科学全面评估自动驾驶风险,通过规范性引导推动自动驾驶规模化、商业化落地,才能夺取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、领跑夺得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先机。
其实,我国对自动驾驶测试及相关立法已十分谨慎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产业发展。交通运输部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《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(试行)》(简称“指南”)就凸显了“安全至上”的价值取向,多次强调了保障安全的重要原则。《指南》的目标、要求非常明确,就是鼓励和规范自动驾驶行业发展、保障运输安全。
近两年,在系列政策推动下,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建立起多个高标准的自动驾驶先行示范区,其中的车路协同技术,更是领先国际。随着新基建中5G技术的成熟和商业推广、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无论是对智能汽车、智能交通产业,还是对出行服务领域,都带来了新的机遇,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。交通运输行业也在自动驾驶测试、试点项目、政策标准方面积极作为,努力为迎接自动化出行创造适应的良好环境。
对于自动驾驶,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意外事故,我们不能因发展初期的意外事故而否定其发展的需要与成就,这无异于因噎废食。中国自动驾驶的政府监管部门足够谨慎,始终把人身安全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。尤其是北京亦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,在推动自动驾驶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全副武装,从主驾有安全员、副驾有安全员、前排无安全员、全车无安全员等阶段逐步放开,稳步推进。自动驾驶企业要遵守严格的准入条件,车辆需要100%通过102项场景覆盖度测试,比人考驾照要求高一个数量级。而美国旧金山的无人驾驶测试始终处在野蛮生长阶段,自动驾驶车辆不严格监管就上路也成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同时,逐步完善车路协同、5G云代驾等适应自动驾驶的基础设施,为无人驾驶系统补位。在自动驾驶路线选择上,应当坚持发挥中国优势,走一条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融合互补、迭代提升的自动驾驶之路。这样的路径不仅仅对未来的自动驾驶有利,同时也能够赋能当前在用车辆,让整体交通更高效、排放更低。
在自动驾驶上半场,我国在技术上已经获得领先优势,正在积极推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我提交了《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试点,支持合规开展商业化运营探索》的提案。我认为,我国关于自动驾驶、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,建议以亦庄为代表的示范区,在严格监管保障下加快开展全无人商业化应用试点,为规范行业创新和运营安全做好指引。
近日,广东潮州一辆特斯拉Model Y失控狂奔2.6公里并连撞多辆车。事故发生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发生这样的惨剧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,然而类似特斯拉“失控”以及自动驾驶事故的新闻却屡见不鲜。
客观而言,自动驾驶是具备安全基础的。2021年12月发布的《自动驾驶汽车交通安全白皮书》显示,对比人类驾驶和自动驾驶事故,人为因素是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。而自动驾驶凭借其精准的感知、决策、执行系统,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设定,以及传感器+车路协同技术对周围环境预先感知能力,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,其安全性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远高于人类驾驶的。
但安全性高并不代表零事故,任何交通工具只要上路,就一定有风险。尤其在我国,行人、非机动车经常违章,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并行博弈,道路施工也时常可见,在这样复杂的道路环境下,要求自动驾驶0事故并不现实。因此,我们恐怕不能苛求自动驾驶绝对安全。
△作者:王先进
(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、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)
来源:《人民政协报》(2022年11月29日 第06版)
作者:王先进
版面编辑:李元丽
新媒体编辑:莫愁
审核:周佳佳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无商业用途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